期刊家
学术期刊
科普期刊
出版社
图书
会议
我的购物车 0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主管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
  • 主办单位:  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
  • 分类:   资源科学
  • 下单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3-7578
  • 国内刊号:  15-1112/N
  • 期刊定价:    ¥580
  • 起订时间:   2024年06月
  • 创刊:   1987
  • 周期:   月刊
  • 出版社: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发行:   内蒙古
  • 语言:   中文
  • 主编:   胡春元
  • 邮发:   16-64
  • 库存:   200
  • 邮编:   010019
期刊收录
期刊荣耀
      • 期刊详情
      • 栏目设置
      • 期刊荣誉
      • 期刊文章摘录
      • 相关期刊
      • 点评详情
      服务推荐
      • 期刊投稿
        1-3月见刊
      • 订阅咨询
        一站式咨询服务
      • 杂志投稿
        在线杂志订阅
      • 发表咨询
        专人持续跟踪服务

      期刊详情

      • 期刊介绍
        • 主管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 主办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
        • 出版地方:内蒙古
        • 快捷分类:科学
        • 国际刊号:1003-7578
        • 国内刊号:15-1112/N
        • 邮发代号:16-64
        • 创刊时间:1987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大16开
        • 下单时间:1-3个月
        • 业务类型:杂志服务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简介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月刊)创刊于1987年,由内蒙古农业大学主管,内蒙古农业大学沙漠治理研究所主办,CN刊号为:15-1112/N,自创刊以来,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主要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从事资源合理利用、环境整治的有关科研单位、大学与行政管理部门。自创刊以来,始终服务于我国西部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刊物属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发表研究成果为主。

      杂志文章特色

      • 1.《干旱区资源与环境》题名:准确、简明,概括文章要旨,符合编制题录、索引与检索要求。

        2.署名及作者信息:署名作者最多不超过5名。作者单位应具体到研究室或院系,地点及邮编号详细到街区;第一作者附简介,写明籍贯、性别、出生年月、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电话可另附,印刷时删除)、电子邮箱等,通讯作者只附电子邮箱或联系方式。

        3.文摘(摘要):以提供文摘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本刊采用指示性文摘写法,字数200字以内,格式需符合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的要求。

        4.《干旱区资源与环境》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是学术论文进人流通和引用的窗口,一般3-5个,请参照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2002〕49号(通知)(科协学发字]《关于在学术论文中规范关键词选择的决定(试行)》的要求编写并排序。

        5.基金项目:凡有基金资助者,一律需要注明项目类型、项目名称与项目编号,并与收稿日期,作者简介一同置于首页地脚。

        6.来稿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8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书写,正文内章节序号一律采用:1;1.1;1.2.1三级,小于第三级分布可用(1)、(2)表示。

        7.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需认真列出。参考文献著录须符合国家标准GB/T7714-201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要求。包括:主要作者,文献题目及版本,刊物与出版社名称、出版年月,文献起止页码。

        8.英文摘要:英文摘要必须准确地说明文章的基本内容、论点与结论,一般以100-1500个印刷符号为宜,且英文摘要中的专业术语应一律使用全称,不能出现缩写形式。

        9.计量单位:文章内所有物理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表示,如km(公里)、m(米)、cm(厘米)、mm(毫米)、t(吨)、kg(公斤)、g(克)、m3(立米)、m2(平米)等。

        10.生物学名:凡在文内首次提及某生物(动物、植物等)均应在中文名称后括号内注明其拉丁学名,拉丁名应用斜体,如:沙芥(Pugionium)、绵刺(Potaninia)等。

        11.图与表:图表往往是作者研究成果的精华部分,务请认真设计、绘制,尺寸合适,清晰,适合制版,具有自明性,有英汉文字对照名称,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排序号。文内件应附电子版原图。

        12.稿件原则上以10000字符加一页图左右为宜(含全部字符及空格)。原创性、科学性和可读性是影响稿件刊用率的主要因子,务请作者予以足够的重视。

        13.文稿的著作权属于作者,文责由作者自负。作者若不允许编辑部对文稿作文字性及少量内容删改,请在来稿时声明。

      杂志分析报告

      年度被引次数报告(学术成果产出及被引变化趋势)

      年度期刊评价报告(本刊综合数据对比及走势)

      • 注:年度总文献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 注:比率 = 当年基金资助文献量 / 当年发文量 * 100%

      • 注:当年发文量的统计不包含资讯类文献,如致谢、稿约、启事、勘误等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栏目设置

      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建所60周年专栏,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专栏,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学术讨论会专栏,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水资源保护的法治创新专栏

      期刊文章摘录

      摘要:为探究人口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不同影响,基于我国2000-2015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型,在描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时空演化趋势基础上,全面考察了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不同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的环境污染效应。省域间的生产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生活污染空间分布较为随机。虽然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生产和生活污染,但人口集聚并没有加剧污染,反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产业集聚加剧了生产污染,对生活污染的影响并不显著。与单纯降低工业比重相比,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更能抑制生产污染。生产污染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尤其很难解决由生活消费所引致的生活污染问题。最后,提出在注重生产污染治理的同时,强调人口集聚在生活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肖周燕,沈左次

      摘要:制定合理的环境规制政策,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科学途径。文中基于中国排污费征收标准调整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市场激励型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能够显著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政策实施后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高了1. 06%,支持"波特假说";差别化的排污费征收标准对绿色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突出。采用差别化排污标准的地区在政策实施后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更高;政策的作用效果存在时滞效应,在政策实施后二至五年能够显著提高省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就中国的具体实践而言,政府需要不断从税率水平、覆盖范围以及计税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环境保护税;此外,在绿色财税制度改革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和引导。

      作者:温湖炜,周凤秀

      摘要:首先利用状态空间法和综合指标体系对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区域(2005-2015年)进行评价。再次,对河南省各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包括空间系聚类、空间梯度分析、变异分析的空间分异。研究得出,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并没有达到可载水平。从生态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承载力及人类社会经济支持力看,较弱的是生态环境承载力及自然资源环境承载力,人类社会经济支持力较为乐观。从地区差异来看,2010年和2015年河南省各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梯度依然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2010、2015两年的空间分异水平相当。2015年较2010年的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空间变异系数减小,说明河南省的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空间特征减弱,表明在"十二五"计划期间取得阶段性的成果。最后,给出相关对策建议。

      作者:卢亚丽,徐帅帅,沈镭

      摘要:我国学者对环境行为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逐渐成为多领域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并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根据(CNKI)1999-2018年间发表的592篇与环境行为研究相关的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通过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共词聚类知识图谱、时区视图、突现词、作者与机构共现知识图谱对文献进行分析,梳理了已有研究成果并探讨了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1)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成为环境行为研究的主要热点;(2)作者和研究机构较为分散,形成2个主要研究团队;(3)研究主题聚焦在环境行为内涵、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方法;(4)环境行为研究经历四个阶段:萌芽期(1999-2004)、起步期(2005-2009)、发展期(2010-2014)、成熟期(2015-2018)。

      作者:王晓楠

      摘要:基于中国大陆2000-2015年31个省份的数据,文中以高端人才占有率和高端人才密度为核心指标,对高端人才在中国各省的空间分布以及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主要结论如下:高端人才重心依然在以京、沪、苏为核心的环渤海湾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但经历了由北向南再向北变迁的发展历程,并出现向中西部流动的态势;工资水平、高等教育培养能力是影响高端人才流动决策的主要驱动要素,但同时也会考虑公共交通服务。城市化对高端人才流动呈现负作用,人才流动趋于理性。要解决地区高端人才空间不均衡问题,不能单纯依靠给予高的薪酬待遇,发展地区经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才是根本出路。

      作者:张波,丁金宏

      点评详情

      评论 共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免费
        咨询
      • 订阅咨询
      • 期刊推荐
      • 联系电话
        发表咨询:023-6549-4411
        订阅咨询:023-6033-8768